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吹响了呼和浩特高质量发展新号角。
围绕“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部署,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发挥政治、经济、文化、区位等方面独特优势,全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教育医疗中心、交通物流中心、绿色金融中心、休闲度假中心、现代消费中心“六个区域中心”,加快构建“东融、西联、南通、北开”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2024年11月,呼和浩特科创中心孵化企业——内蒙古好快科技有限公司的“羊体尺测定系统”,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公布的2024年度农业“火花技术”名单。本土企业入选国家级名单,是呼和浩特全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取得成果的最好证明。
“呼和浩特科创中心,目前已成功培育出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家,并助力诞生了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自治区级及8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孔燕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月至10月,呼和浩特市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共吸收转化成果141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05亿元,同比增长104.9%,占全区40.3%;登记技术合同510项,合同成交额达19.32亿元,占全区33.85%;新增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5家,总数达37家,占全区47%,位居全区首位。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呼和浩特加快推进区域教育医疗中心建设,家住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亲亲尚城小区的张清就是见证者之一。
“家里最重要的就是‘一老一小’,孩子上学不愁,家门口就是山水小学,出门5分钟就到。之前老人看病很不方便,自从去年新城区医院北院区开了之后,我们也不愁给老人看病了。”张清告诉记者。
如今,首府市民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看好病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投用学校70所,新增学位供给达到5万个。建立国内优质资源引进机制、驻呼高校合作机制、集团化办学机制,优质教育惠及率提升至60%。教育投入达241亿元,年均增长8%。
在医疗方面,呼和浩特构建城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3个、专科联盟51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覆盖全市71家医疗机构,5个旗县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远程协作网上联自治区三级医院、下通县乡医院,极大提升了全市医疗诊治水平,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024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率为34.43%,较2023年提高了5.1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区域交通物流中心建设也在提速。
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主体工程、轨道交通预留工程顺利完工,高铁预留工程开工建设,老牛湾通用机场12月29日成功完成首航;沙良物流园区开通跨境运输“一站式”通关业务,呼和浩特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项目正在加快建设,申通(和林格尔新区)智慧电商物流园已投入使用……
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玮表示:“呼和浩特市将围绕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依托盛乐国际机场投用和自贸区申建两项重点任务,继续从完善交通物流建设布局、提升交通物流服务水平两端发力,深化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改革,推动‘区域交通物流中心’建设提档升级。加快推动外向物流通道建设,积极推进呼包高铁、呼朔太高铁、呼鄂城际铁路等项目列入上位规划,积极融入国家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2024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打造呼和浩特区域金融中心。呼和浩特市积极推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民生工程等方面工作质效,努力建设区域绿色金融中心。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36家金融机构、65家地方金融组织,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保险、证券为支撑,各类金融机构及地方金融组织协同发展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主要金融数据指标规模均居全区首位,全市金融业态呈现总量增加、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
随着“集章打卡”的走红,“盖章游”也着实让2024年8月份在呼和浩特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火出了新高度。4天展期,共35万人次观展,全市接待国内游客237.9万人次,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48.98亿元。
2024年以来,呼和浩特整合馆藏文物资源,策划并推出了“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专题展”“问蜀——东周时期的蜀文化特展”“跃马万里——马文化特展”等20余场具有鲜明地域风格、彰显北疆文化特色的主题展览。举办了“博览、博育、博悦”“庆祖国华诞·观博物北疆”“博物馆之夜”等教育活动3500余场,以互动体验弘扬传统文化,在全市掀起了持续升温的文博热。
2024年1月至10月,全市各类博物馆接待观众725.19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1.5倍。
从举办主题展览到开展特色活动,呼和浩特正致力于通过打造博物馆之城,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能级和旅游品牌影响力,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区域休闲度假中心。
2024年12月27日传来好消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正式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呼和浩特市聚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总体要求,构建“一廊两轴五带”文旅空间发展格局取得的丰硕成果。
音乐会、演唱会、网红打卡地、城市烟火气……围绕建设区域现代消费中心城市,呼和浩特成功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入选全国“年度消费热力城市”。
未来,首府还将持续推出更多多样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费促进活动,不断丰富市场产品与服务,提高消费服务质量,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联合各方力量,共创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持续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主办单位: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蒙ICP备20000293号 网站标识码:1501000013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012号 邮编:010111 邮箱:hhkfqxxgz@163.com
地址: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沙尔沁镇阳光大街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吹响了呼和浩特高质量发展新号角。
围绕“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部署,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发挥政治、经济、文化、区位等方面独特优势,全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教育医疗中心、交通物流中心、绿色金融中心、休闲度假中心、现代消费中心“六个区域中心”,加快构建“东融、西联、南通、北开”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2024年11月,呼和浩特科创中心孵化企业——内蒙古好快科技有限公司的“羊体尺测定系统”,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公布的2024年度农业“火花技术”名单。本土企业入选国家级名单,是呼和浩特全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取得成果的最好证明。
“呼和浩特科创中心,目前已成功培育出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家,并助力诞生了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自治区级及8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孔燕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月至10月,呼和浩特市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共吸收转化成果141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05亿元,同比增长104.9%,占全区40.3%;登记技术合同510项,合同成交额达19.32亿元,占全区33.85%;新增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5家,总数达37家,占全区47%,位居全区首位。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呼和浩特加快推进区域教育医疗中心建设,家住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亲亲尚城小区的张清就是见证者之一。
“家里最重要的就是‘一老一小’,孩子上学不愁,家门口就是山水小学,出门5分钟就到。之前老人看病很不方便,自从去年新城区医院北院区开了之后,我们也不愁给老人看病了。”张清告诉记者。
如今,首府市民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看好病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投用学校70所,新增学位供给达到5万个。建立国内优质资源引进机制、驻呼高校合作机制、集团化办学机制,优质教育惠及率提升至60%。教育投入达241亿元,年均增长8%。
在医疗方面,呼和浩特构建城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3个、专科联盟51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覆盖全市71家医疗机构,5个旗县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远程协作网上联自治区三级医院、下通县乡医院,极大提升了全市医疗诊治水平,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024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率为34.43%,较2023年提高了5.1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区域交通物流中心建设也在提速。
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主体工程、轨道交通预留工程顺利完工,高铁预留工程开工建设,老牛湾通用机场12月29日成功完成首航;沙良物流园区开通跨境运输“一站式”通关业务,呼和浩特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项目正在加快建设,申通(和林格尔新区)智慧电商物流园已投入使用……
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玮表示:“呼和浩特市将围绕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依托盛乐国际机场投用和自贸区申建两项重点任务,继续从完善交通物流建设布局、提升交通物流服务水平两端发力,深化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改革,推动‘区域交通物流中心’建设提档升级。加快推动外向物流通道建设,积极推进呼包高铁、呼朔太高铁、呼鄂城际铁路等项目列入上位规划,积极融入国家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2024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打造呼和浩特区域金融中心。呼和浩特市积极推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民生工程等方面工作质效,努力建设区域绿色金融中心。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36家金融机构、65家地方金融组织,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保险、证券为支撑,各类金融机构及地方金融组织协同发展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主要金融数据指标规模均居全区首位,全市金融业态呈现总量增加、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
随着“集章打卡”的走红,“盖章游”也着实让2024年8月份在呼和浩特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火出了新高度。4天展期,共35万人次观展,全市接待国内游客237.9万人次,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48.98亿元。
2024年以来,呼和浩特整合馆藏文物资源,策划并推出了“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专题展”“问蜀——东周时期的蜀文化特展”“跃马万里——马文化特展”等20余场具有鲜明地域风格、彰显北疆文化特色的主题展览。举办了“博览、博育、博悦”“庆祖国华诞·观博物北疆”“博物馆之夜”等教育活动3500余场,以互动体验弘扬传统文化,在全市掀起了持续升温的文博热。
2024年1月至10月,全市各类博物馆接待观众725.19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1.5倍。
从举办主题展览到开展特色活动,呼和浩特正致力于通过打造博物馆之城,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能级和旅游品牌影响力,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区域休闲度假中心。
2024年12月27日传来好消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正式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呼和浩特市聚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总体要求,构建“一廊两轴五带”文旅空间发展格局取得的丰硕成果。
音乐会、演唱会、网红打卡地、城市烟火气……围绕建设区域现代消费中心城市,呼和浩特成功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入选全国“年度消费热力城市”。
未来,首府还将持续推出更多多样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费促进活动,不断丰富市场产品与服务,提高消费服务质量,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联合各方力量,共创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持续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